“利用特制保温箱和冰袋,基本能保证全程冷链配送。”该负责人称,根据货物种类不同,加冰袋后可将温度控制在0~5℃或5~8℃区间。但他同时也承认,遇到配送高峰期时也会使用常温车运送,“没有哪家公司敢保证全程冷链车配送,连黑猫宅急便都做不到。” 7月3日晚间,记者在另一家中粮我买网的配送站点看到,快递员正将未能签收和退换货的包裹统一放入大型冰柜中。 站点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,其配送队伍全部是中粮我买网自营物流,配备了近10台专业的冰柜、冰箱等储藏设备,生鲜包裹在凌晨抵达站点后便要放入冰柜,在隔天全部配送完毕。具体的投递环节则是在特制的保温箱中放入数块事先准备好的冰板,“最低能到达零下30度左右,按规定要在8小时之内配送完毕。如果遇到消费者不在家等情况,需马上带回站点存入冰柜,避免冰块化掉导致食品腐坏。” 探访2 北京配送点: 冷链断了链冷藏变常温 冰袋+泡沫箱降温,是一些生鲜电商冷链配送的主要模式。这意味着生鲜包裹在仓库、站点、消费者的配送中,必须同时间赛跑,赶在冰袋保鲜失效之前,将食品送到消费者手中。 但正是这由配送站点到消费者手中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冷链中,更易出现“断链”。 7月2日下午15时30分,在北京丰台某小区旁的配送现场,新京报记者注意到,由微特派负责派送的本来生活、1号店的冷鲜包裹,被绳索固定在普通三轮车的车顶。 快递员李师傅告诉新京报记者,3个标“生鲜冷藏”的包裹里装蔬菜、水果,里面放置有干冰,而另一银色保温箱中是肉,但什么也没放。“没加冰块的货物需下午2点半前送到,路上遇到事送不过去也没办法。” 而在北京知春里站的一家快递货物配送中心,不少快递人员忙着对包裹分拣、装车。当天33℃高温下,新京报记者看到,部分标有“冷藏”的蔬菜等生鲜包裹,只用普通白色泡沫箱包装,并未采取任何保温措施。 记者在现场等待的时候,没有人对这些生鲜包裹给予更多“关照”。半小时后,才有一位快递员来取货。当询问这些标“冷藏”的生鲜是否保温时,快递员称盒子里加了干冰,就快速推车离开。 事实上,这个由北京陆达达物流公司承运的生鲜包裹,标签上用加粗黑体字标明“冷藏”,但记者之前打开盒子,发现里面的蔬菜只用普通塑料袋包装,并没有干冰、冰袋,也并未采取其他保鲜措施。 探因 “冰块冷链”意在压低成本 各生鲜电商都喊出“全程冷链”口号,但在落地配送环节却大相径庭,这背后是有出于成本的考虑。 记者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,在微特派的核心业务冷链配送中,有本来生活、东方CJ、1号店、易鲜坊、唐朝农庄等8家合作客户,覆盖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,其冷链配送服务费用16~20元/单,首重1公斤。 这些生鲜电商网站的对外介绍中,均称使用严格的全程冷链。不过,在实际递送环节中,配送入宅时“泡沫箱+保温冰袋”开始成为通用模式,甚至在常温下进行。 北京一家冷链设备厂商负责人徐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,目前针对全程冷链已有成熟产品,如专业冷藏车上搭载的品质劣变监测装置、品质信息预警设备等。如电商平台要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全程冷链标准来执行,采用专业冷藏物流车配送入户,成本太高昂,平均价格约在300元/单左右。 相比之下,更多企业愿意寻求第三方物流供应商,选择低成本的冷链运输方案:“目前保温泡沫箱价格在2~3元、降温冰袋价格在0.5~1元左右,配送设备成本较低,而且还可循环回收使用。”徐先生说。 曾为本来生活网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的北京某物流公司负责人说,目前各大电商平台主要采用的还是“二段式”半程冷链,即依托城市间干线冷链运输,以城市冷库做节点,配合保温措施完成配送上门。 “借助第三方承运商冷链配送,虽然可节约成本并快速复制到全国范围。但一件货物从生产基地到消费者手中,要辗转经多家物流商,在中间的流通承运环节一旦发生脱离冷链,电商平台很难进行实质性管理,这会很容易影响产品和服务品质。”该人士表示。 还有不少电商平台选择了自建物流。截至目前,顺丰[微博]优选、中粮我买网等都纷纷建设自主全程冷链,实现全程运输环节的温度控制,来保证物流配送速度,这也带来高昂的前期投入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