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顺丰‘嘿客’模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定位与实际运营存在偏差,如果定位为便利店,‘嘿客’并不具备便利店的基本功能;如果作为快递自提点,‘嘿客’则没有存在的必要。”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申正远认为。 自身“经络”尚未打通 “目前经常通过网上支付来购买商品的,大多数都是年龄段集中在20到39岁之间的年轻群体,而社区老人则往往会选择到实体店进行采购,一般不会光顾‘嘿客’店面。”速途研究院首席分析师郑春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。 法治周末记者在“嘿客”店旁随机询问了多位老人,他们均表示未曾到过“嘿客”购买商品,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位自己孩子就在顺丰上班的老人。 “但是对于我们这种经常网购的人来说,既然已经选择了网购方式,又何必还要跑到实体店再去下单呢?”一位北京白领对此颇为感叹。 此外,当顾客在“嘿客”店的电脑上选择购买某一商品后,如果是初次购买,还需要进行账号注册。值得注意的是,早在2012年,顺丰就上线了自身的电商平台——顺丰优选。 但“嘿客”店内的服务员提醒称,目前使用顺丰优选的账号并不能够在顺丰“嘿客”上登录使用,且已经用某一手机号注册了顺丰优选账号,该号码也不能再用于顺丰“嘿客”的注册使用。 “既然是同一家旗下的电商,为何连相互间的账号都不能通用呢?”法治周末记者问道。 对此,服务员表示也不是十分清楚。 电子商务研究专家林骞指出,虽然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小问题,实则一方面影响用户体验,另一方面也恰恰折射出,顺丰在自身O2O战略架构上存在较大问题。 林骞告诉法治周末记者,上述情况的出现,甚至包括顺丰整个O2O战略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,可能就在于其组织架构之间没有实现全盘打通或更加顺畅的契合。 之前业内也曾有爆料称,顺丰成立了一家名为“顺丰科技”的独立互联网公司,重点向“嘿客”提供技术支持,但“嘿客”项目的推进需要跨公司跨部门进行沟通,这样一来极大地降低了办事效率。 更有媒体报道称,顺丰“嘿客”体系内的人员都是后续招入的,因此与原有顺丰物流系统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互动。 “这就好比中医里所讲的人体机理一样,经络需要疏通人才会健康,公司也是一样,如果自身‘经络’不通,运转起来便难免会有磕磕碰碰,小则降低办事效率阻碍创新,大则甚至会导致整个公司发展前景的堪忧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商分析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。 目前顺丰“嘿客”最受业内诟病的,其实在于它的大举烧钱扩张。 据称,在顺丰“嘿客”成立之初,曾定下一年内开设不少于4000家“嘿客”店的目标,而时至今日,顺丰“嘿客”在全国也仅有三千家左右的门店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数字的背后,顺丰大手笔的投入已经隐约可见。 有业内人士曾给“嘿客”算了笔账,按照3000家“嘿客”店来计算,考虑到店铺租金、装修费用、人力成本以及日常运营成本等诸多开销,以单店一年30万元的投入来看,这样一年时间下来就要烧掉10亿元资金。 更有爆料称,一位顺丰前高管曾透露,外部传说“嘿客”投入10亿元,其实已经有高达30亿元的投入进去。 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顺丰公共事务部相关负责人的证实,对方转而回应称,在看待一个新领域时,究竟是“投入”还是“烧钱”,这里难免会有主观色彩。 “从顺丰‘嘿客’此前的经营情况来看,‘嘿客’模式的发展前景堪忧。”申正远告诉法治周末记者,“业务范围模糊等原因导致‘嘿客’没有稳定的盈利来源,其在经营上面临着收不抵支的困境,这种情况下大范围铺设网点将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。” 艾瑞咨询高级分析师张晶指出,对于顺丰“嘿客”来讲,烧钱绝对是一个大问题,且从当前现状来看,其扩张速度明显过快,这样不仅会给顺丰自身财务上带来较大压力,对其获取用户也不一定有利,因为用户也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。 张晶由此建议,顺丰“嘿客”不应发力过猛,未来或可考虑转向阶段性布局。 亟待重整优势资源 (责任编辑:admin) |